編者按: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一個能人可激活“一池春水”。
近年來,梁子湖區一批批“能人”在各級黨委、政府的號召下回到家鄉,馳騁在希望的田野上,發揮他們見多識廣、信息豐富的優勢,利用家鄉獨特的資源,返鄉創業,帶動村子活了,農民生活變好了。
連日來,記者深入梁子湖區涂家垴鎮,采訪到許多鮮活的素材。從中,讀者們可以一窺能人返鄉創業帶來的鄉村之變。
熊良廣文化“莊主”
熊良廣在查看玉連環南窯瓷器的樣品。
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片水,可近年梁子湖區涂家垴鎮上魯村卻打破沉寂,名聲鵲起,游客紛至沓來。這與“莊主”熊良廣回鄉打造的佳源山莊密不可分。
3月23日,記者在佳源山莊見到熊良廣時,他正在后院與工人師傅一起制作觀景小木屋。只見他彎腰檢查每一塊木板,并仔細對照湖北美術學院發過來的圖紙,唯恐漏掉了一個細節。
熊良廣是土生土長的上魯村人。喜歡自然美好鄉村環境的他,最期待的事就是回到家鄉。“宋代窯址就在家門口,回到家鄉建山莊,既可以借古窯址的窯文化助興,也可以盡自己的力量保護窯址。”2012年,熊良廣回到這片土地。花9年時間,“砸”進1千多萬元,建了一座充滿濃厚文化氣息的別致山莊。
“向往文化詩意田園生活是一回事,而要在田園上創造文化詩意,卻不是輕輕松松就可以完成的。”熊良廣說,“山莊的一木一石、一磚一瓦都有獨特的文化內涵,這些成就凝結著華中科技大學與湖北美術學院師生團隊的心血和汗水。”
在佳源山莊的進門處,一個鄉村禮堂十分吸引眼球。熊良廣指著禮堂若有所思,講起了故事。
原來,鄉村禮堂之前是一個廢棄的磚窯,在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師生團隊的指導下,熊良廣用了兩年的時間,將其打造成了南窯咀紅磚鄉村小禮堂。
“這種‘構筑物’簡單到有些粗暴的造型邏輯反映出一種鄉村的審美,可以看作某種鄉村的記憶,也成了這個村子獨特的符號,造就了這個村子特有的氣質。”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團隊負責人談剛毅說。
回憶起當時的建設情景,熊良廣至今還歷歷在目,他指著禮堂上方說:“當時這里安裝了一個高清攝像頭,華中科技大學的師生團隊每天都要看建設的情況,一個小細節都不能馬虎。”
禮堂有一個拱形設計,熊良廣用了最常見的紅磚立砌的方式,設計團隊到現場,與熊良廣一起嘗試加泰羅尼亞的拱頂砌法,之后又延伸出一種混合的砌法,現在禮堂七個拱頂呈現出了三種砌法。
“這樣的鄉村禮堂不像一般禮堂那樣有演出聚會功能的大空間,室內與室外空間模糊,舞臺等觀演空間的動線和使用方式定義了另外一種類型的禮堂。”談剛毅說。
沿著鄉村禮堂一路向前,可看到用紅磚搭建起來的鄉村藝術建筑。一幢刻有“高陽甲第”的門樓被保留在灣子中心入口處,這是村灣歷史的一個見證。其后則是新建的村史紀念館。“村史館的設計規劃源于湖北美術學院團隊。”熊良廣說。
原有的房屋是一個合院的建筑形式,團隊便選用了圍合、對稱的建筑方式來與傳統呼應,同時采用當前的建造技術,賦予村史館當代的使用功能。
在團隊師生的指導下,熊良廣帶著村民用8個月時間將村史館搭建而成。建成的村史館不僅是村民了解當地歷史的地方,也是村里舉行大大小小活動的場所。
在佳源山莊,不僅可感受到“南窯遺址”“高陽甲第”的歷史文化,還可看到小步道上有磚瓦拼接的各種花樣,可聽到房前屋后潺潺的溪水聲、可聞到野桂花的香味……
“他們不搞大拆大建,利用村落歷史遺存做足文章,讓鄉村的每一個景色都增添了文化的元素。”許多外地游客感慨道。現在每逢節假日,山莊里的民宿都預訂一空,一房難求。
“要讓這里的每片山水帶上文化的符號。”熊良廣說,“在政府的指導下,下一步我們將‘南窯文化’與‘玉連環文化’結合起來,打造具有梁子湖區文化的旅游產品。”
劉俊身披“金甲”
蟲鳴鳥叫,瓜果飄香,3月26日11時,在梁子湖區涂家垴鎮萬秀村黃金甲民居前,停放的車輛已排起長龍。不遠處,劉俊正在餐廳和廚師交代著食材,準備接待中午的食客。
“劉老板,明天中午我們要在你的農家樂吃飯,請你準備2桌特色菜。”忙碌中,劉俊又接到了一單生意。
今年44歲的劉俊是萬秀村村民。以前,地處偏遠的萬秀村沒有主導產業,沒有新型經濟組織,大部分勞動力都選擇外出務工,劉俊也不例外,到黃石承包了一家大學食堂。
長年在外,照顧不了家人。“雖然不想繼續外出做事,但家鄉沒有合適的項目。”劉俊說,只要家鄉發展好了,他們愿意返鄉創業。
2016年,萬秀村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從最基礎的掃干凈、碼整齊開始,到灣間全綠化、露天廁所豬圈全改造、垃圾污水全收集處理,美麗的環境火了萬秀的鄉村游,劉俊也回鄉了。
當年,他將自己居住的老屋進行整修,投資了400多萬元,開辦了農家樂和民宿,取名為“黃金甲”民居。
“過去是鄉村沒有機會,不得不背井離鄉。現在好了,前來旅游的人越來越多,辦農家樂正是時候,而且自己也有餐飲管理的經驗。”劉俊說。2016年十一黃金周,農家樂開門迎客,7天有了1萬多元的銷售額,這讓劉俊喜出望外。
城里來的游客講究味道,如何讓農家菜品抓住他們的胃呢?劉俊打出了特色牌——農家土雞、土鴨、土雞蛋,還向游客推出了魚,蓮子、紅薯、千張等梁子湖特色菜肴,讓游客們吃一次就能記住。
同時,為了使客人吃到原汁原味的農家菜,為了保證食材的新鮮與原生態,劉俊就地取材。他從本地村民的手中直接購買,一來,確保了菜的新鮮度與優良的品質;二來,為附近的農戶增加了收入。
劉俊很有商業頭腦,他還開通了微信公眾號,推廣萬秀村的鄉村旅游。“游客玩得開心,會主動分享出去,口碑上來了,就不愁沒生意。”現在,每到雙休日,黃金甲民居一房難求。
“這兩年,來黃金甲民居的陌生面孔越來越多,武漢、黃石、咸寧、襄陽等地的游客都有,這也證明了我們的鄉村游越來越紅火了。”劉俊說。在鎮政府的引薦下,2019年劉俊和中南國旅建立了合作,一年接待的游客占銷售份額的三分之一。
“以前,大家都是先知道萬秀的美景才知道黃金甲民居,現在有的游客會因為來黃金甲吃農家菜而來萬秀旅游了。”劉俊滿滿的自豪感溢于言表。去年,黃金甲民居全年營業額突破200萬元。
除了自豪,劉俊心里也充滿了感恩,各級政府越來越重視旅游發展。“我熱愛這片土地,也愿意守護好這片土地。”劉俊覺得回鄉創業這一步走對了,“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相信未來萬秀村會有更多發展機會。”
眼下,劉俊準備和村民一起,將閑置的房屋利用起來做民宿,由劉俊裝修,所得收入與村民分成,帶領大家共同吃上“旅游飯”。
吳讓平“云端”逐夢
吳讓平在倉庫整理貨架。
右手輕點鼠標,1000件文具盒就賣出去了。3月23日,梁子湖區涂家垴鎮公友村的吳讓平正在自家倉庫的電腦上忙著接四面八方的訂單,然后裝貨發貨……
“我們現在每天的訂單量大約有兩三萬單,剛換了一個大點的貨車才能把當天的貨發走。”吳讓平話語間透著一絲羞澀。
看著眼前這位滿臉青澀的“85后”,很難將他與創業青年聯系在一起,然而吳讓平已是有著多年電商經驗的“老人”了。
2011年,吳讓平便涉足了電商行業,賣過虛擬游戲卡、建筑材料和日用小商品。經過長時間摸索,才有了如今的成績。
2019年,眼看家鄉發展越來越好,吳讓平喜在心里,“在外做不如回鄉帶著村民一起做。”思鄉心切的吳讓平收拾東西,將倉庫商品全部搬回家,踏上了返鄉創業歸程。
當年,吳讓平投資500萬元,將公友村閑置多年的老糧站進行改造,成立了鄂州市讓平百貨有限公司,并在電商平臺完善了注冊登記,成為公友村第一個回鄉創業的年輕人,也是第一家電商運營的個體企業。
電商是一個對人力需求很大的行業,如今吳讓平的公司已帶動了附近60余位村民就業。
吳林濤,公友村7組脫貧戶,因為愛人殘疾,吳林濤沒辦法外出務工,便在吳讓平公司做起了打包、發貨員。“離家里就十分鐘距離,工作也比較輕松,每個月有2千多元收入,還能兼顧家里。”吳林濤說話間,“麻利”地將兩個快遞打包好了。
2020年1月,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吳讓平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電商基地的前景在哪里。經過村干部上門鼓勵,介紹稅收減免政策,吳讓平感受到了巨大的希望。
2020年4月,全國開始復工復產,吳讓平繼續努力開拓網絡營銷渠道,全面加大生產,憑著一股子沖勁,生意越干越紅火。
從最初的2000單,到現在每天30000單。3年的運營下,吳讓平的電商平臺已在淘寶、天貓、京東等多個網站開設了20余家網店,月營業額超過600萬元,年均營業額超過2千萬元。
眼下,吳讓平電商平臺逐漸走上正軌,他有了一個新的想法:將家鄉優質的特產通過網絡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可以嘗到。
“電子商務像一根紅線,一端系著家鄉特產,一端連接廣闊市場。將來我會利用我的電商資源,助力家鄉農特產品走出去。”吳讓平也坦承道,“雖然已經在電商領域摸爬滾打了很多年,但農特產品作為一個全新的領域,自己還要加強學習。”
在吳讓平的帶動下,“90”后的弟弟妹妹也陸續返鄉創業,加入到了電商行業,吳讓平對未來也充滿信心,“我的目標就是做好家鄉電商助農的排頭兵。”(文/圖記者胡倩 特約記者李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