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閣是一處大型藏書樓,主要用于收藏《四庫全書》等。1860年,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文源閣和藏書慘遭損毀,僅部分藏書留存于世。2024年8月起,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聯合圓明園管理處開始對文源閣遺址局部開展考古發掘工作。9月22日,“北京考古·走進圓明園”考古工地公眾開放日活動在圓明園文源閣遺址舉辦。20名市民、學生走進考古發掘現場,與考古專家面對面,實地察看考古流程,觀摩考古發現。
圖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向活動參與者介紹文源閣遺址的蹬道遺跡。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攝
文源閣基址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圖
日前,北京市文物局發布圓明園文源閣遺址考古發掘重要收獲。文源閣遺址位于圓明園東北部,“文源”意為禮樂文明之源。2024年8月至1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圓明園管理處對圓明園文源閣遺址開展考古發掘工作,發掘出宮門、碑亭等建筑基址以及四周圍墻、石板道路、“玲峰”基礎等附屬遺存,為認識文源閣設計思想、建造理念、營造工藝等提供了豐富的實證資料,也體現了古人的設計智慧。
文源閣建成于乾隆年間,面闊六間,閣高兩層,是圓明園中的一處大型藏書樓,著名的《四庫全書》即有一部收藏于此。文源閣遺址位于圓明園東北,是一處坐北朝南的院落,中心建筑為文源閣。在院落南側和北側各有一條自西向東的河道穿流而過。2024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圓明園管理處對圓明園文源閣遺址開展了考古發掘,發掘出宮門、圍墻、碑亭、月臺、趣亭、北門、道路、水道等遺跡,為我們認識文源閣設計思想、建造理念、營造工藝等提供了豐富的實證資料。
防 火
文源閣的設計思想,其一表現在防火。在思想層面,經考古發掘證實,文源閣面闊確為六間、頂部覆蓋黑色琉璃瓦。古人將其對時空宇宙的認識,通過不同的形式進行表達。有圖形系統,即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西方玄武,天為圓形、地為方形。有物質和顏色系統,即南方為火,用紅色;北方為水,用黑色;中央為土,用黃色;西方為金,用白色;東方為木,用青色。有陰陽學說及數字與陰陽、方位、物質的配位系統,如一、三、五、七、九為天數、陽數,二、四、六、八、十,為地數、陰數;三八為木,為東方;四九為金,為西方;二七為火,為南方;一六為水,為北方;五五為土,為中央,為四維。故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說。文源閣面闊采用六間的思想根源即在于此。黑色亦代表水,故文源閣頂部用黑色琉璃瓦。這是古人在思想層面對火的防范。
在物質層面,發掘揭露出兩處水池。一處位于文源閣前面,一處位于文源閣東側。這兩處水池的功能一為造景,可供觀賞,但更重要的功能可能是為了防火,起到常備消防用水的作用。而且這兩處水池均被安排在文源閣大殿陽面,也反映了科學實用的理念。此外,文源閣四周有圍墻與外部區域相分隔,形成一個安靜封閉的環境,客觀上也起到一種保證安全的作用。
造 園
文源閣遺址建造理念的核心是園林式造園。文源閣雖然是一處嚴肅的藏書樓,但因其位于園林的大背景中,故其整體設計仍以呈現自然情趣為主。整組建筑區內設計有池、水、假山等自然元素,有亭(趣亭)、臺(月臺)、樓閣(文源閣)等多種建筑形式。內部道路及水池駁岸全部用天然石材砌筑,不追求規整對稱,呈現自然隨意之態,增添了幾分園林意境。
在點景的運用上也體現了相同的理念,如在文源閣前方的水池中,塑造了“玲峰”一景,有漏、透、奇、秀之效果;在文源閣后方與北小門之間考古發現也有一處點景,僅剩圓形基礎,推測此處原來有可能設計了一座小型假山。這兩處點景同時也起到了遮擋視線,避免進門后人的視野直接落到文源閣大殿內部。
此外,文源閣周邊圍墻全部用虎皮石砌筑,而不用城磚,形成斑駁的視覺效果,這也是園林類建筑普遍使用的墻垣建筑材料。
營 建
文源閣遺址體現了古人科學、嚴謹的營造工藝。首先體現在工程做法上。通過考古發掘揭示碑亭基礎做法為先平整土地,開挖基槽,之后在基槽內打柏木釘,柏木釘之上鋪墊石板,石板之上砌筑臺基。臺基外圍用城磚砌筑一周條形基礎,基礎外側用石塊包砌,內部用三合土層層夯筑。三合土正中石碑所在位置再砌以石板,以起到穩定加固碑身的作用。“玲峰”基礎同樣需要承接山石的重量,故其亦用石板鋪筑。
其次,整個院落內的排水為事先統一設計。此次考古發掘共發現5條石砌水道,均為暗道,疊壓于圍墻之下,并橫穿圍墻,其中南側的3條水道還疊壓于宮門后的假山之下。由此可見,文源閣所在院落有一套整體的設計藍圖。此外,還在宮門東側的南圍墻上發現一處溝門,是用于地表排水的設施,院落內的雨水可以通過溝門集中排泄到院落之外,再順地勢流入宮門外面的河道中。
最后,表現在建筑本身結構的處理上。根據建筑體量不同,地基有大開挖式“滿堂紅”基礎和獨立條形基槽式基礎,文源閣碑亭即為“滿堂紅”基礎。我國古代建筑起承重作用的主要為柱子,故有“墻倒屋不塌”的說法。因此古人在建造房屋時,一般僅對柱子部位進行特殊加固處理。文源閣遺址的考古發現生動反映了這一特點。以宮門為例,臺基上柱礎的基礎,即磉墩部位均用青磚層層錯縫砌筑,而墻體基礎則用亂石塊砌筑。文源閣大殿在立柱位置同樣遺留了連體磉墩坑,坑壁上殘留有明顯的砌磚痕跡。表現在對大型建筑四周“鎖邊”處理上,如文源閣前面的臨水月臺。月臺外側露明部分為石條,石條內側為背后磚,再往內為月臺三合土基礎;如文源閣東側的碑亭,其臺基四周的磚砌條形基礎,除了承接柱子的重量外,其實也起到了“鎖邊”加固的作用。
作為一處大型藏書樓,文源閣曾經收藏有我國古代大型叢書《四庫全書》,體現了我國自古以來對文化傳承的重視。時至今日,《四庫全書》仍澤被世人,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
(張利芳 作者系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