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丘萬物儒為道,正氣千秋樂即詩。”作為明清時期江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書院之一,依偎在清涼山懷抱之中的古崇正書院仿佛一塊被時光雕琢的樸石,興正統、崇正學、迪正道。穿過歲月煙云,今日崇正書院通古達今、繼往開來,書寫著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新時代華章。
揚天地正氣
明嘉靖年間,南京盛行講學,時任南京督學御史的著名學者耿定向執掌教育大權。他選址清涼山,建立崇正書院,培養南京及周邊學子,成為儒家陽明心學泰州學派的學堂。
耿定向鐘情清涼山,原因有二:一是清涼山環境清幽、風景秀麗,適合擔當講學和研究場所;二是清涼山作為南京歷史文化名山,具有較強的文化象征意義,有助于增強書院的學術氛圍和文化底蘊。
據清涼山—國防園景區宣傳員蔣亞威介紹,書院取名“崇正”,既取義于文天祥“天地有正氣”之意,又志在推崇正統儒家學說,倡導“崇正學,迪正道”。
崇正書院建立后,耿定向令南京所屬十四府選拔優秀學生來此學習。崇正書院一時間成為江南儒學的中心書院,助力晚明時期陽明心學的傳播,亦對當時南京的學風、士風產生積極影響。
在此后的歲月中,崇正書院幾遭損毀。20世紀80年代,書院由著名建筑家楊廷寶主持規劃、設計、重建。竣工后的崇正書院,明清式樣,白墻黑瓦,磚木結構,建筑面積1104.4平方米,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
現在的崇正書院分前中后三進,一殿與二殿由兩邊回廊相連,廊壁墻上開花窗。東側廊壁嵌有兩塊石碑,分別由書法家沙曼翁、徐邦達書《游故崇正書院記》、薩都剌詞《石頭城》。西側廊壁上嵌有3塊石碑:吳白撰文并書“重建崇正書院記”、蕭嫻書王安石《金陵懷古》、康熙年間繪《金陵名勝圖》中清涼山景觀。書院二殿后的臺基上刻有“清涼勝境”4個大字。二殿與三殿間是開闊的青石平臺,其西側有一幢翹角飛檐二層古式小樓,即“江光一線閣”。三殿大廳4幅大型壁畫躍然醒目,再現金陵“春牛首,夏鐘山,秋棲霞,冬石城”之四季景色。
傳育才薪火
書聲瑯瑯,春雨潤物。崇正書院在明清時期具有極高的社會和學術影響力,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他們在文學、史學、考據學等領域取得輝煌成就。
耿定向官至戶部尚書,他親自擔任導師,常在書院講學教學。在耿定向的弟子中,最出名的是明代南京第一位狀元焦竑。在耿定向任南京督學御史期間,23歲的焦竑拜其為師。崇正書院建成時,焦竑被任命為學長,管理書院日常事務,甚至代掌講學。
耿定向對焦竑的知遇之恩,焦竑終身感激,由此成就了一段我國書院史上的師生情佳話。隆慶二年(1568年),耿定向因得罪朝中權貴,棄官回到湖北黃安故里。時年冬日,焦竑帶領門人前往黃安看望恩師并長居;第二年,焦竑離開時,作詩道“時危自覺知心貴,身在翻悲會面難”,師生惜別之情真摯動人。
萬歷七年(1579年),“詔毀天下書院”,崇正書院就此沉寂。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耿定向去世。對耿定向在南京的督學、講學生涯,焦竑贊譽道:“先生踞師儒之任,六年于茲,摩蕩鼓舞,陳言邪說,披剝解散,新意芽甲,性靈挺出。士蘇醒起立,嘆未曾有,皆轉相號召,雷動從之。雖縻他師者,亦藉名耿氏。海內士習,幾為之一變。”
萬歷三十年(1602年),為紀念恩師,焦竑等耿門弟子在崇正書院內為耿定向建立祠堂,名“崇正堂”。落成之后,焦竑在此講學,文脈香火代代綿延。
焦竑代掌崇正書院講學期間,學問精進,名聲大增。其慧眼識珠的故事流傳至今。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焦竑任會試副主考官,他在落選卷中得徐光啟卷,“閱而奇之,拍案嘆曰:此名世大儒無疑也”,毅然決然將名落孫山的徐光啟拔至第一名。后來,徐光啟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亦成為明代著名科學家。
由于焦竑的影響,江南大儒李贄、大戲劇家湯顯祖等都曾在崇正書院活動。
續傳承新篇
進入新時代,崇正書院煥發新生機。2017年起,崇正書院恢復為中華傳統文化展示、體驗和傳承場所。
崇正書院(受訪者供圖)
2018年3月,古老的崇正書院修葺一新后面向大眾免費開放。不久,耿定向和焦竑雕塑在崇正書院落成,以銘記二人為書院發展作出的貢獻。
崇正書院矢志文化傳承,設立中國古代書院歷史文化藏品館、中國非遺精品館,陽明心學研修會、江蘇省詩教基地、江蘇省楹聯基地等在此落地。
書院定期舉辦“陽明心學”講座,邀請專家學者授課,講解陽明心學思想精髓和現實要義;舉辦書法展、繪畫展等藝術展覽,展示傳統藝術魅力和風采;組織讀書會、文化交流會,為群眾提供學習交流平臺。南京市民徐貝說,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百姓文化生活,還提高了大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
近期,崇正書院迎來新一輪整修。據清涼山—國防園景區展覽服務部負責人阮麗平介紹,未來,崇正書院將依托自然與文化底蘊深厚的清涼山,匯聚書畫藝術、長江風情、雅集雅韻、懷古幽思等南京多元文化,構筑以“清涼山+”為核心的藝術生態體系。
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前沿陣地,崇正書院將攜手中華文化老字號十竹齋,打造十竹齋版本館、設立文化研學游學中心、開展藝術展覽雅集。
阮麗平說:“崇正書院將擁抱青年群體,攜手小紅書、微博等熱門互聯網平臺,創新文化傳播方式,打造兼具文化底蘊與現代審美的網紅打卡點,構筑南京文旅融合新地標。”
半月談記者:劉巍巍
編輯: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