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向陽)
46歲的張金明來自貴州省思南縣關中壩街道宋家坪村,曾是精準扶貧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張金明一家五口人此前“蝸居”在宋家坪村一間半房子里,主要靠他外出打工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十分拮據。
在當地政府的扶貧安置下,張金明一家易地搬遷到了思南縣雙塘街道麗景社區。讓張金明倍感幸運的是,他還在家門口找到了一份月薪3000多元的工作。而為他提供就業機會的,則是太古集團全資子公司詹姆斯·芬利去年10月在當地投資建成的精制茶加工廠。
采茶機在茶園采摘茶葉。(太古集團供圖)
“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既照顧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生活和經濟狀況都比原來有了明顯改善。”如今已經成功脫貧的張金明說。
張金明只是太古集團給思南農民帶來脫貧機遇的一個縮影。詹姆斯·芬利(貴州)茶葉有限公司總計只有數十名員工,其中就有10名來自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他們與張金明一樣,均已成功實現脫貧。
更重要的是,詹姆斯·芬利公司與當地供應商建立了穩定的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大量采購本地出產的天然無污染優質茶葉,帶動了思南茶產業發展,為當地產業扶貧提供了助力。思南縣地處武陵山腹地,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當地九山半水半分田,惡劣的自然條件加上交通、資金等制約,產業發展一度面臨重重困難。但隨著詹姆斯·芬利公司等企業進駐思南,這一局面已經有了明顯改觀。
據思南縣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白鷺茶葉有限公司、欣浩綠色產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多家當地企業成為了詹姆斯·芬利公司的茶葉供應商,累計帶動貧困戶477戶1900人成功脫貧。而隨著詹姆斯·芬利公司的產能不斷提高,茶葉原料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預計未來還將讓更多茶農受益。
帶動黔茶走向世界
總部位于英國倫敦的詹姆斯·芬利公司有著200多年的歷史,是為全球飲料業供應茶、咖啡及天然成分的主要國際供應商,有著豐富的茶葉生產、加工和銷售經驗。隨著該公司致力于在貴州思南打造一條“從茶樹到茶杯”的生態茶產銷鏈,貴州茶迎來了走向世界市場的機遇。
太古(中國)有限公司董事刁志輝對記者說,茶文化源遠流長,中西方對茶制品有各自不同的喜好。中國是全球最好的茶源產地之一,而詹姆斯·芬利公司又非常了解西方市場需求。該公司就像一座橋梁,將國際客戶對茶葉類型的偏好和需求及時反饋給茶農和供應商,又將優質的茶葉帶向國際市場,保證了產銷對路有機結合。
在詹姆斯·芬利公司的貴州項目正式投產后,首批茶葉便出口到了美國。現如今,張金明等人生產的茶葉,已經進入了英國、美國、歐盟、摩洛哥等地消費者的茶杯當中。
與此同時,詹姆斯·芬利公司的進入為當地茶葉生產加工樹立了新的標桿,迅速帶動當地茶產業升級。為了達到詹姆斯·芬利公司的供貨要求,當地越來越多的茶園通過了無公害茶園認證、有機茶產地認證和國際雨林聯盟等認證標準,茶農的種植、管理技術得以提高,眼界也更加開闊。
詹姆斯·芬利(貴州)茶葉有限公司加工廠。(太古集團供圖)
詹姆斯·芬利(貴州)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帕特里克·瓦泰內介紹說,公司為當地茶農提供了大量的茶葉種植實踐培訓,比如以農藥零施用為目標的害蟲綜合治理,在保障品質和可持續發展基礎上提高產量的輔導等。該公司還專門為當地茶農提供了使用智能移動技術的培訓,以確保交付的茶葉產地完全透明、百分之百可追溯。
思南縣扶貧辦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思南縣已經實現所有貧困村出列,全部貧困戶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24.88%下降至現在的0%。思南縣茶桑局局長黃大方對記者說,茶產業扶貧作用明顯,已經成為當地產業扶貧的主導產業之一。正是在詹姆斯·芬利公司等知名茶企的帶動下,思南茶葉產業化、規模化有了顯著發展。
期望復制成功模式
思南縣委書記劉云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思南茶產業與詹姆斯·芬利公司的合作成效明顯,在將當地優質生態茶帶向世界的同時,也幫助當地茶農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并且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
刁志輝則將這一合作稱為“多贏”的典范:詹姆斯·芬利公司獲得了穩定、可靠的茶葉來源,消費者獲得了干凈、高品質的茶產品,而當地茶農則獲得了脫貧致富的機遇。
據了解,詹姆斯·芬利公司及太古集團還將在當地進行二期和三期投資,希望未來在將貴州生態茶帶向更廣闊的全球市場的同時,為當地借助特色產業推動鄉村振興作出更多貢獻。除了繼續做大貴州項目,詹姆斯·芬利公司和太古集團還考察了位于廣西昭平的茶園,希望將“貴州生態茶產銷鏈”的成功模式復制到其他地區,讓更多中國茶走向世界。
刁志輝介紹,在以產業發展助力精準扶貧的同時,太古集團還積極推動通過其他形式助力扶貧事業,比如在去年退出貧困縣序列的河北省贊皇縣以捐款救助的方式,開展“太古展翅計劃”,希望借助連續資助的方式,幫助當地青年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此外,太古集團還積極參與由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起的“一村一園”的山村幼兒園計劃,促進貧困山區的學前兒童教育,致力于減少貧困代際傳遞現象。太古集團未來還將通過更多方式助力扶貧事業,為中國發展貢獻獨特價值,繼續演繹“多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