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尚未畢業,就被保時捷、奧迪、路虎等知名車企預定,就業率達94%。這樣的“金字招牌”是怎么打造的?讓我們走進西安汽車職業大學(以下簡稱“西汽”)看看其中奧秘。
“這些學生,我們要定了!”
“這些學生,我們要定了!他們的作品是企業真正需要的、源于生活的設計。”新一屆學生畢業前夕,西安汽車職業大學的一場畢業生作品展,邀請了企業、行業協會、兄弟院校的人一起打分評選,看到學生的畢業設計,有企業負責人當場對學生發出邀請。
“城市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技術專業95名學生中,有近一半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都是在企業實習時遇到的真問題,其他的也與行業結合緊密。”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師馬靜遠對半月談記者說,“學院多名學生因為選題論證扎實,切實解決了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問題,已經被企業預定。”
就業,是檢驗教學水平的“試金石”。談到成功秘訣,西安汽車職業大學副校長張陵介紹,西汽從成立之初,發展軌跡一直與行業緊密相連。
西汽的前身是1987年成立的一家培訓學校,2019年成為全國首批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高校。2005年,學校剛剛升級為西安汽車科技職業學院,為提高教學與就業質量,學校走訪多家畢業生就職的企業,傾聽用人要求,集全校之力打造出一個精品訂單班,這個班的學生畢業后得到用人單位高度認可。
汽車與工程學院是西汽目前訂單班最多的學院。院長王放介紹,學院現有20多個長期開設的訂單班,在校學生超過200名,教學內容和教材均來源于企業,標準和教師都是經過企業認證,90%的畢業生進入路虎、捷豹、大眾等知名汽車企業。
來自河北的王志衡今年20歲,目前在奧迪校企班就讀二年級。從小就喜歡汽車的他說:“我們平時上課的教材都來自奧迪,還可以在真車上進行實操。”
西安汽車職業大學實訓樓 李亞楠 攝
“走出去請進來三結合”
職教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就是在實踐中培養,越接近真實工作環境、越接近生產生活一線、越接近實際操作過程,人才培養質量就越高。西安汽車職業大學提出了“走出去請進來三結合”的策略。
“走出去”要求每名學生在企業深度實習一個月,完成從“識崗”“跟崗”“頂崗”到最終順利就業上崗;校領導每年帶著學生去訪企拓崗;教師也要在企業設立的教師實踐教學工作站進行實習、培訓。“走進來”是將企業高工、勞模、工匠請進校園,定期為學生講座,并邀請企業骨干擔任專業課主講老師。“三結合”則是注重教學與科研結合、教學內容的更新和企業新知識新技術新標準新工藝結合、學校育人與企業工匠精神結合。
“以畢業論文為例,學校為每名職業本科生配備了一名學校導師和一名企業導師全程指導,要求畢業論文的選題來源于真實的實際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真實可行、研究成果切實可用。”張陵表示,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熟練掌握行業標準和行規以及國際通行的工作平臺,畢業后能迅速適應企業的生產需求。
高校、企業人員互換、人才流通,建設“廠中校”“校中廠”,并開設“訂單班”……一旦建立成熟合作交流機制,雙方共同培養、教材合作編寫、教學設備共享,便可為職業教育提供充足的軟硬件支持,培養出行業真正需要的人才。
隨著“走出去請進來三結合”策略的日漸成熟,西汽開始校企合作培養全產業鏈人才。校長助理穆乾坤說:“目前學校已經與西安汽車零部件產業園、經開區裝備制造產業園建立合作關系,成立產教融合共同體,產教融合進一步深化。”
產教融合不能脫離行業區域發展
“產教脫節有三大原因:教師、教材和儀器設備。”張陵認為,“普通高校培養的教師大部分無法兼顧實操;教材編寫需要2至3年、跟不上企業更新換代速度;教學設備滯后企業一到兩代。”
在校方看來,發揮學校自身優勢,緊跟行業發展需求,與企業形成發展共同體,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必經之道。學校可以為企業提供人才保障、項目合作機會、技術咨詢與培訓,以及各種技能大賽的支持,借此換取企業為學校設立教師工作站、學生實習基地、提供專業課講師和業界導師。互利共贏,產教融合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西安汽車職業大學的老師正在給學生上課 李亞楠 攝
依托區域產業特色、精準把脈企業需求也是職業院校的發展之道。西汽的發展,背后是西安建設千億級的汽車產業集群,智能汽車、無人駕駛、新能源等新專業也符合西安新興產業發展的方向。
2022年,西汽新開設“智能網聯汽車工程技術”等多個本科專業,設立汽車仿真、無人駕駛實驗室。“目前,學院正在跟華為共建開放型智能汽車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開展智能駕駛方面的合作。”王放告訴半月談記者。
新能源汽車學院院長李鵬偉說:“我們的畢業生不乏躋身國家重點智造產業、新興產業研發、技術和管理崗位的人才。”
今年19歲的陳俊含,正在沃爾沃校企合作班就讀職業本科一年級。他是學校“白鹿車隊”一名成員,同時考取了賽車運動的職業裁判證,不僅有機會在學校的賽車場上親身參與國際賽事,也能在全國競賽中與知名高校同臺競技。
談起自己的專業,他自豪地說:“學校為我們提供了技能大賽、企業實習、比賽車隊、校企合作班等實踐平臺,讓很多像我一樣熱愛汽車、機械的學生有了施展抱負的舞臺,更讓我們在未來的就業市場中擁有更多選擇,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半月談記者:李亞楠 /編輯:原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