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1月2日電(史依靈、王若宇、許超)1月2日,新年的首個工作日。在一聲聲“新年好”中,上海的基層干部群眾活力四射,從民生工程建設到安全生產檢查,從關心“一老一小”到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干字當頭”的景象在大街小巷、企業社區里處處可見。新華網記者們兵分多路,走訪上海街鎮,從新年第一份忙碌中找尋基層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句句叮囑細之又細
“番禺路房屋和人流密集,無論是現在的拆還是后面的建,不僅要和周邊居民提前溝通、打好招呼,爭取大家的理解;也要高度重視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位于番禺路217弄的“兩舊一村”改造項目工地,是長寧區新華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郝鵬新年的第一站。
長寧區新華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郝鵬(左一)進入施工現場調研(新華網發 浦鳴豐攝)
番禺路217弄小區原來是兩棟三層的煤衛合用樓房,房齡已超過70年,老年居民占比約九成。受房屋結構的影響,日常居住不乏樓道昏暗、漏水跳閘等隱患,居民對舊改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在完成三輪征詢均達100%后,2024年5月,108戶居民完成了搬遷工作,2024年12月開始了房屋拆除工作。
幸福居民區黨總支書記丁晨佳是一位“85后”。她告訴記者,“住在這里的居民們得知是原拆原建,都拍手支持。告別‘小梁薄板’,兩年后他們回到自己熟悉的老地方,煙火氣和老鄰居沒有變,但房子變大了,還會有獨立衛浴和電梯。”
郝鵬檢查防塵網等設施并叮囑工作人員:“這是我們街道的民生工程,既要保質保量,也要減少對周邊的影響,還要注意施工安全,拜托大家了。”
1月2日中午,靜安區南京西路街道85歲的居民司穎步行前往升平社區食屋就餐。
靜安區南京西路街道居民司穎在升平社區食屋就餐(新華網發 史依靈攝)
清蒸鯧魚、平菇炒雞蛋、蔥香蠶豆、番茄蛋湯,三菜一湯,不到30元的價格,司穎直夸好。在升平社區食屋未建成前,司穎每天都步行10多分鐘去最近的大沽路菜市場買菜,再趕回來洗菜燒飯,“‘買汰燒’往往需要耗費一個上午的時間。”司穎告訴記者,升平社區食屋開放后,步行5分鐘就能直接點菜吃飯,味道可口、價格實惠。“騰出來的時間,也讓我可以加入社區志愿者行列,為大伙兒出點力。”司穎說。
長期以來,解決居民、白領,特別是老年人的就餐、養老等服務問題是南京西路街道最為關心的民生實事之一。
“一站式生活服務中心與其他黨群服務中心有所不同。”靜安區南京西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顧瑜介紹,中心不僅有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社區食堂、圖書館,同時還設置了紅十字會服務總站、退役軍人服務站和便民服務點位。希望通過打造功能高度復合的小型“人民坊”,滿足全年齡段各類人群需求,讓人民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享受一站式的社區服務。
顧瑜說,4.0版本并不是“南西定制”服務的終點,街道將圍繞“全齡共享、友好善治”的出發點,進一步統籌資源,在“螺螄殼里做道場”,構筑起家門口時尚感與煙火氣并存的“南西幸福圈”。
一次次調研立短謀長
2025年首個工作日一早,浦東新區北蔡鎮黨委書記殷宏與黨委副書記、鎮長尚懌一行緊趕著前往御橋科創園調研。
浦東新區北蔡鎮黨委書記殷宏與黨委副書記、鎮長尚懌一行調研御橋科創園 (新華網發 史依靈攝)
御橋科創園招商啟動在即,殷宏的主要任務是實地再看一看營商環境,其中,自然環境是此次重點考察對象。
御橋科創園附近的三塊中心綠地是調研的第一站。三塊中心綠地將分別建成園御園、林御園、水御園三個公園,對市民游客免費開放。
步入即將建設完成的林御園,大片陽光草坪,郁郁蔥蔥。雙季草交替播種,即便深冬時節草坪仍常青。據介紹,公園一方面打造與城市建設區相輔相成的休閑綠地,實現宜居宜業生活環境;另一方面修復了區域生態環境,完善城市生態網絡,提供生物棲息地與低碳,重新縫合楔形綠地內外地塊,完善功能結構和交通網絡。
北蔡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尚懌表示,以“自然+人文”的設計理念,綜合改造道路景觀,在扮靚御橋科創園“顏值”的同時,優化園區功能結構,打通園區“通勤路”,是北蔡鎮打造“科技型、智慧型”產城融合空間的有力舉措,將助力北蔡“一軸兩區”產業布局和現代城鎮典范區域建設,完善基礎設施,以更優渥的產業氛圍、更高效的交通網絡營造更優質的營商環境。
2日當天,金山區廊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沈煒與項目組成員來到廊下鎮光明種奶牛場生物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項目的施工現場,通過仔細查閱圖紙,深入調研項目的建設情況。
“2024年12月30日,我們舉行了開工奠基儀式;新年第一個工作日,我放心不下,再來看看有沒有需要查漏補缺的。”沈煒一邊走、一邊介紹說,“這是上海設施農業廊下片區的首發項目,也是廊下鎮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步,我們不敢也不能掉以輕心。”
金山區廊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沈煒在施工現場查看項目圖紙(新華網發 廊下鎮提供)
在施工現場,沈煒不時和身邊的工作人員交流著項目施工情況,叮囑著施工的質量和安全。該項目的建成和投用,將產生的生物天然氣用于上海綠色甲醇產能項目的原料供應,助力上海盡快形成與國際航運中心相匹配的綠色甲醇自主產能。
一聲聲熱議集思廣益
1月2日上午,普陀區曹楊社區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圍繞曹楊新村街道15分鐘生活圈規劃,這里正舉行一場工作坊活動。曹楊新村作為新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與情感。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和居民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樣化,如何提升社區品質、優化生活圈規劃成為擺在面前的現實課題。為此,社區決定采取參與式規劃的方式,通過系列工作坊活動,廣泛聽取居民和社區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共同為曹楊新村的未來發展貢獻力量。
參與此次活動的人員除了社區居民外,還邀請了城市規劃領域的專家、專業的社區規劃師、致力于社區發展的社會組織代表、熱心社區事務的居民積極分子,以及周邊企業的員工等,共計20余人。
普陀區曹楊新村工作坊活動現場,居民們實地走訪并給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新華網發 王若宇攝)
工作人員向參與者介紹了項目背景、目標和流程,并通過輕松的游戲打破彼此間的陌生感。隨后,參與者被分成多個小組,分別前往不同的路段進行走街調研,實地觀察社區現狀,收集居民的需求和意見。在第一輪和第二輪共創分享環節,各小組圍繞調研結果展開熱烈討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創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
曹楊新村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張嘉穎表示,在聽取周邊居民和群眾意見后,黨群服務中心提供的服務更加親民,外賣小哥和戶外工作人員可以在這里歇歇腳,新就業人群可以在這里喝上一杯有曹楊設計元素的咖啡,在這里可以更加有效地服務周邊居民,聽取居民意見,中心已經成為密切基層聯系基層的重要場所。
一位外賣騎手感慨:“以前只能在路邊等單,現在累了能坐下喝杯熱水、放松片刻,真好。”
十攝氏度以下的寒冷天氣,黨群服務中心還會為新就業群體送上一份貼心關懷——提供免費的暖寶寶。在等待訂單制作的片刻,外賣騎手們可以在咖啡香中閱讀梧桐書吧的紅色經典讀物與各類實用書籍,交流工作趣事與生活煩惱。社區工作人員會積極傾聽新就業群體的聲音,了解他們的需求與困難。引導新就業群體積極融入社區的發展建設,找到“家”的歸屬感。
在上海的東北角,楊浦區長白新村街道“四中心”里一派熱鬧氣象:圖書館爆滿,乒乓桌一桌難求。自2023年7月升級運行以來,這里就一直深受周邊群眾的喜歡與好評,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家門口好去處”。
街道堅持顧客思維導向,聚焦“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做文章,結合每月黨群活動安排表及中心活動空間使用率分配表,形成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對中心各功能空間進行合理優化配比,并探索建立了“科室點單—運維接單—現場曬單—受眾評單”的“閉環式”活動管理機制,著力提升群眾感受度與滿意度。
街道還在服務咨詢處開設意見反饋專區,隨時收集登記群眾的意見建議,對于合理化的建議及時予以采納。如,在“長白在線”公眾號發布每周活動預告基礎上,根據需要為部分老年群體提供紙質化的活動節目單;進一步優化圖書館管理細節,為雨天前來閱讀的群眾提供一次性傘套便利服務等,就是通過意見征詢而做出的調整與改進。
楊浦區長白新村街道“四中心”圖書館一角(新華網發 王若宇攝)
長白新村街道社區黨群中心主任王晟旻表示,在創新“顧客導向”下,“四中心”已經成為服務周邊居民,滿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場所。通過創新機制,縮小辦公區域,擴大公共區域,為周邊居民配置各類優質資源,讓各個年齡段的居民走得進,留得下,有收獲。
25年前,“三會”制度起源于黃浦區五里橋街道;如今,更加完善的“三會”制度,不僅整合各類資源,更通過廣泛吸納各方力量的參與,為事關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種種問題敞開協商解決之門。
1月1日上午,黃浦區五里橋街道打浦路相關舊住房綜合改造項目協議生效儀式,在翟中居委活動室舉行,在居民同意率100%的鼓掌聲中生效,為2025年黃浦區城市更新項目迎來了“開門紅”。
黃浦區五里橋街道打浦路舊改綜合項目協議生效儀式現場(新華網發 五里橋街道提供)
近年來,五里橋街道充分用好“三會”制度,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在城市更新建設中廣泛聽取居民意見,將群眾的感受置于首要考量的位置。五里橋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游盛介紹說:“新的一年,我們還將繼續提升城區精細化管理水平,持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格局,讓老百姓真切感受幸福的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