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 題:小小疫苗暖萬家 基層接種信息化
新華社記者顧天成、黃筱
翻開人類與疾病斗爭的歷史,預防接種是其中最偉大的成就之一。2023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疾病預防控制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提升公共衛生干預能力,強化疫苗預防接種。
指導意見發布一周年之際,記者走訪基層一線發現,從每支疫苗有了專屬“身份證”到電子接種證保障“應種盡種”,我國免疫事業正在經歷一場信息化變革,免疫健康“獲得感”愈加深入人心。
免疫服務“一碼”搞定 智慧接種迭代升級
“我家老大來打疫苗時,用的還是‘綠本本’,現在老二來打疫苗,全流程手機搞定。”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文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陳女士正要給20個月大的孩子打疫苗。通過手機上的“電子接種證”,預約取號、預檢登記、接種留觀一站完成,孩子今后入托入學“一碼”查驗。
“給群眾提供便利、讓群眾對接種體驗滿意,是推動免疫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浙江省疾控局副局長朱紅說。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文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種門診服務臺一體化簽核驗證系統。新華社記者 顧天成 攝
過去,群眾接種疫苗使用紙質登記,不僅易丟失,數據也無法互聯互通;如今,電子接種證越來越普及,智慧接種門診走進更多社區。
走進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東亭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種門診如同一個小型樂園。不僅有供幼兒玩耍的區域和設施,還有包括疫苗價格、生產企業等關鍵信息展示墻。這里探索建設“全人群、全時段、全疫苗”的“三全”接種門診,不論是成人還是兒童,平均排隊等待時間不超過5分鐘。
預防接種,事關守護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世衛組織研究表明,過去50年的免疫接種工作挽救了約1.54億人的生命。
進入新時代,我國先后印發《預防接種工作規范(2023年版)》《關于推動疾病預防控制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多個文件,舉辦全國預防接種技能競賽,多措并舉辦好預防接種這項民生實事,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加便捷、智慧的接種服務。
中國免疫事業的成就令世界矚目:多種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發病率已降至歷史最低水平,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保持在90%以上。
安全底線守好筑牢 規范管理全鏈可溯
“我最關心疫苗的安全性。”在上海市奉賢區金匯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陪伴女兒接種九價HPV疫苗的俞女士告訴記者。
疫苗關系人民群眾生命健康,關系國家公共衛生安全,容不得半點馬虎。怎樣筑牢安全底線?
今年3月,全國首張疫苗“身份證”在杭州發布。每一支疫苗包含電子監管碼、疫苗批號、疾控編碼和受種者編碼等7種編碼信息,接種后即上載到電子接種證的記錄中,供受種者查看。
在江蘇省蘇州市的“智慧疫苗冷庫”,配苗機器人通過精準識別,按種類、廠家、批次自動完成疫苗分揀、碼放等工作。
目前,江蘇、湖南、浙江等多地已實現疫苗管理的運輸全流程溫度監測、流通全鏈條追蹤溯源。
江蘇省昆山市疾控中心智能化疫苗冷庫。新華社記者 顧天成 攝
浙江省疾控中心免疫所副所長王慎玉表示,回應群眾的關切,我們找準疫苗冷鏈管理這個小切口,運用區塊鏈、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實現疫苗冷鏈監測的全程追溯。
2019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疫苗管理法》正式施行;2022年8月,中國疫苗監管體系通過世界衛生組織評估……我國疫苗管理的安全底線不斷織牢筑密。
疫苗科技創新提速 全球健康中國力量
60多年前,小兒麻痹癥曾給許多人留下殘疾的創傷。中國疫苗科學家研發出國產脊髓灰質炎疫苗,護佑了數千萬中國兒童的光明未來。
“隨著全球消滅脊灰進程進入尾聲,如何進一步防范脊灰衍生病毒成為當前重點。”江蘇省疾控局衛免處處長承明華介紹,江蘇省2023年全省通過投入財政資金,將兒童接種脊灰疫苗全部調整為滅活疫苗,進一步優化免疫策略。
2023年,江蘇省將水痘疫苗納入1至6歲兒童免疫規劃,2024年對7至12歲兒童實行免費補種。目前全省報告1至6周歲兒童水痘發病數與2022年同比下降76.3%。
“我國能研發、生產的疫苗種類,能通過疫苗防控的傳染病種類越來越多。”浙江省疾控中心研究員張嚴峻說。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文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疫苗接種醫務人員展示一款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新華社記者 顧天成 攝
專家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疫苗尤其是創新型疫苗的支持政策不斷出臺,圍繞新發突發和重要傳染病、腫瘤等重點領域,大力發展基因編輯、基因組學、結構疫苗學、合成生物學等領域疫苗先進技術。
我國在疫苗生物技術領域已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已從曾經的疫苗受捐國成長為重要的國際疫苗捐助國,向科特迪瓦、巴基斯坦等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國際組織提供數以億計的疫苗。
隨著疫苗的保護效力、生產能力越來越高,小小疫苗不僅能守護中國的萬家燈火,更將為構筑全球免疫屏障貢獻中國力量。